梨在国内南北广泛栽培,在落叶果树中的经济地位仅次于苹果,而对风土的适应性强于苹果,不论丘陵山地、沙荒地和含盐量较高的滩涂地都能栽种。梨耐粗放管理,易早果丰产,生产潜力大,经济寿命长。果实耐贮运,商品性好,供应期长,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。除成片大面积栽培外,梨也适于群众家前屋后散生栽培。梨品种繁多,可因地制宜进行选择。
梨树采果后的施肥管理
梨树采果后必须及时清除果园内的枯枝、落叶、落果和各种杂草,并集中在园外深埋或烧毁,再施采后肥,以优质有机肥和氮磷钾完全肥为主,补充生物菌肥和磷钾肥,5年生以上的树,或采果50公斤以上的树,每株施沤制腐熟的人畜禽粪25~30公斤、氮磷钾(15-15-15)硫酸钾复合肥1~1.5公斤、复合生物菌肥0.50~0.75公斤、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0.75~1公斤、硫酸钾0.25~0.50公斤,把所有的肥料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,在树冠下挖6~8条长80~100厘米、宽30~40厘米、深15~20厘米的放射沟,把充分混合均匀的肥料均匀撒施在放射沟内,盖土,把肥料全部覆盖住即可。
梨树栽培技术
梨树喜光。光补偿点高。降水量要求在不同梨系统间差别较大。国内优质白梨产区的年降水量,均在500毫米-900毫米的范围内。但沙梨高度耐湿,在年降水量800毫米-1000毫米以上的地区,生长良好,易获丰产。洋梨原产夏子气候区,耐旱性强,在南方栽培时枝条易徒长,病害严重。不论任何系统的梨,果实成熟前雨水过多,光照不足,均会降低果实品质。
梨对土壤要求不严,较耐湿涝和盐碱。土壤含盐量低于0.2%,PH值在5.8-8.5范围内,均能栽种梨树。但以土层深厚、排水良好的沙质壤上或轻壤上最为理想。土壤过于瘠薄时,果实发育受阻,石细胞增多,肉质变硬,果汁少而风味差。梨着果期间忌大风。沿海地区7-9月间的台风对果实为害很大,尤其是果大柄短的品种受害严重。
育苗和建园
1、育苗梨苗都用嫁接法繁殖。适于江淮流域的砧木主要是杜梨和豆梨,此外还有沙梨的野生种。杜梨抗旱耐湿,也耐盐碱性土壤,淮北地区应用较多,南方也可采用。作洋梨砧木时,果实有时易发生黑顶病。豆梨耐涝抗旱,并抗腐烂病,在粘重土上生长良好,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多用作砧木,惟幼苗期生长较慢。沙梨野生种耐湿、耐热,抗旱力稍弱,幼苗前期生长快,是南方温暖多雨地区的常用砧木。每千平方米播种量,大粒种子2.3公斤-3.0公斤,小粒种子1公斤-l.5公斤。种子秋播或经沙藏层积处理后春插。层积温度保持1-5℃,层积天数一般50-70天。此外,杜梨还可利用根率作砧木,按一定株行距栽植后,经2-3年即能就地嫁接成园。也可利用苗圃起苗后的残留根段,进行根接插育苗。
近年,我国已选育出中国梨的矮化、半矮化和半乔化的中间砧类型S5、S2和S3等,现正在各地试栽。
梨砧木实生苗前期生长较慢,而当年芽接时要求砧木粗度至少在0.6厘米以上,故当年嫁接率一般较低。生产上可对砧木苗采取勤施肥水,适期摘心和喷布百万分之五十(50npm)赤霉素溶液等措施,促进砧木苗加速增粗,以提高嫁接率。
当年秋季嫁接多用芽接法,如芽接没有成活,第二年春天可用枝接法补接。对芽接成活苗,在8-9月间进行围内断根或冬季剪主根移栽,可促进侧根的生长,提高出圃苗的标准,有利于提高苗木的栽植成活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