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树白纹羽病的防治策略
梨树白纹羽病病菌以菌丝、菌索及菌核在田间病株、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,菌索和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5~6年。在果园内,该病主要通过病健根的接触、病残体与带菌土壤的移动进行传播,病菌直接侵入根部,也可从伤口侵入。新建果园发病及远距离传播主要为带病苗木的调运所造成。
早熟梨是众多果农脱贫奔小康的致富之路,在很多地区均有种植。随着早熟梨种植年限的增加及种植规模的扩大,早熟梨病虫害亦渐显现,特别是近几年以来,梨园中树体感染白纹羽病渐多,轻者树势衰弱,重者全株死亡并有传播蔓延之势。火爆农资招商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梨树白纹羽病的病害症状、发病规律及防治策略,供大家参考。
梨树白纹羽病的病害症状
1、地上部为害状 发病初期,病株叶片变小、黄化,枝条各节间缩短,植株生长势明显表现衰弱。发病时有的全株同时表现症状,也有的从一主枝或若干主枝或树体一方向表现症状,然后扩至全株。发病速度有快有慢,快者1年内全株死亡,慢者2年内全株出现枯死。并以病株为中心,逐渐向周围树体扩散。
2、 地下部为害状 根系被害,初时细根霉烂,以后扩展到侧根和主根。病根表面缠绕有白色或灰白色的丝网状物,即根状菌索。后期霉烂根的柔软组织全部消失,外部的栓皮层如鞘状套于木质部外面。有时在病根木质部结生有黑色圆形的菌核。近土面附近出现灰白色或灰褐色的薄绒布状物,此为菌丝膜,有时并形成小黑点,即病菌的子囊壳。这时,植株地上部逐渐衰弱死亡。
梨树白纹羽病的发病规律
病菌以菌丝体、根状菌索或菌核随病根遗留在土壤中越冬。环境条件适宜时,菌核或根状菌索长出营养菌丝,先侵害梨新根的柔软组织,被害细根软化腐朽以至消失,后逐渐延及粗大根。此外,病健根相互接触也可传病。远距离传病,则通过带病苗木转移。由于病菌能侵害梨、桃、李、葡萄等多种果树,故以旧果园改建的新果园,发病严重。
梨树白纹羽病的防治策略
1、加强早熟梨园管理 一是地下水位高的梨园,搞好开沟排水,创造不利病菌生长蔓延条件。二是增施肥料,促使梨树根系生长旺盛,提高抗病力。梨园中可适当种植小黑豆、苕子等绿肥作物,以改良土壤性质,提高土壤肥力。钾肥对防止烂根和促进新根生长具有良好的效果,应适当多施。在发病梨园中,通过多次检测,发现梨园土壤中钾含量偏低,只有80mg/kg左右。
2、病树的治疗处理 经常检查树体地上部的生长情况,当症状初见时,及时处理,防止病害扩展蔓延。如发现树势衰弱,叶形变小或叶色褪黄等症状时,应当立即扒开根部周围的土壤进行检查,确定根部有病后,首先是切除已霉烂的根,扒出病根周围的土壤,并换上无病新土,再灌施药液或撒施药粉。然后应开沟封锁,即在病株周围挖1m以上的深沟,防止病菌向邻近健株蔓延传播。
常用药剂有:① 70%五氯硝基苯以1:50~100的比例,与换入的新土混合,均匀地分层撒施于病根分布的土壤中。8~10年生大树,每株用药量150~300g;2~3年生小树,每株50~100g。②70%甲基托布津500~1000倍液灌注土壤,每株用药量可参照上述处理。此外,50%代森铵500倍液、50%退菌特250~300倍液、硫酸铜100倍液用以灌注根部周围土壤,对梨树根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。
病树处理及施药时期,上半年可在4~5月间进行,下半年可在9月份进行,也可以在梨树休眠期进行。但要避免在7~8月高温干燥的夏季扒土施药。病树处理后,应加施肥料,如尿素或腐熟人尿等,以促使新根产生,加快树势恢复。
3、 除病株及病土消毒 病情严重将要死亡的或已枯死的梨树,应尽早掘除,掘除的病残根要全部收集烧毁。病穴土壤可灌浇40%甲醛100倍液或五氯酚钠150倍液消毒。如病死梨树较多,病土面积大,可施石灰氮消毒,667m2用量为50~75kg。
土壤施入石灰氮后,至少要经过15天以上,在其有效成分氰氨分解成为尿素后,才可以种植果树。
4、 选栽无病苗木及苗木消毒 苗木出圃时,要严格检查,发现病苗应予淘汰。对有染病嫌疑的苗木或来自病区的苗木,可将根部放入70%甲基托布津500倍液中浸10~30分钟;也可在45℃的温汤中,浸20~30分钟,以杀死根部菌丝,然后栽植。
梨锈病用什么药好 梨锈病防治方法
梨锈病是梨树常常发生的病害,也被人叫做赤星病,梨锈病的出现影响了梨树的发育生长。梨锈病用什么药好呢?下文我们一同来介绍下梨锈病用什么药好以及梨锈病防治方法信息,供大家参考学习哦!
梨锈病症状
叶片发病初期在其正面产生橙黄色近圆形的小点,后逐渐扩大为病斑。其上密生针头大的橙黄色小粒(性子器),分泌淡黄色粘液。粘液干后,小粒变为黑色。病斑背面隆起,生出初为淡黄褐色,后为淡灰色的毛状物(锈子器),长约5至6毫米。毛状物破裂,散出大量黄褐色粉末(锈孢子)。之后病斑变黑,叶片枯焦脱落。叶柄受害形成橙黄色隆起纺锤形病斑。幼果受害后形成近圆形病斑,初为黄色,后为褐色。其上生有黄色毛状的锈子器,果实生长停滞或畸形。
梨锈病发病规律
梨锈病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病部组织中越冬。一般在翌年的春季开始显露冬孢子角。春季降雨时,冬孢子角吸水膨胀,成为舌状胶质块。冬孢子萌发后,产生有隔膜的担子,并在其上形成担孢子。担孢子随风飘散。从梨树发芽到幼果形成这一段时间内,担孢子散落在嫩叶、新梢、幼果上,遇到适宜的条件就萌发,产生侵染丝,直接从表皮细胞中侵入,也可以从气孔中侵入,侵入的过程需要几个小时。当气温达到15℃时,并在有水的条件下,担孢子需要1个小时完成侵染。梨树自展叶开始到展叶20天内容易感染,展叶25天以上,叶片一般不易感染。梨锈病的潜育期为6~10天,其长短除受温度的影响外,还受叶龄影响。叶龄越长越不易感染梨锈病。梨锈病的发病轻重还与桧柏的多少、距离的远近有关,尤其与距梨树栽培区1.5~3.5㎞范围内的桧柏关系最大。在有桧柏存在的条件下,病害的流行还受气象因素的影响。病菌一般只能侵染幼嫩组织。一般4月中旬是冬孢子的发芽盛期,常与梨树的盛花期一致。一般3月上中旬的气温高,冬孢子的成熟也就早。此外雨水的多少也直接影响梨锈病的发病状况,2~3月份的气温和3月下旬至4月下旬降雨,是影响当年梨锈病的重要因素。
梨锈病防治措施
1、清除转主寄主:清除梨园周围5千米以内的桧柏、龙柏等转主寄主,是防治梨锈病最彻底有效的措施。在新建梨园时,应考虑附近有无桧柏、龙柏等转主寄主存在,如有应全部清除,若数量较多,且不能清除,则不宜作梨园。
2、铲除越冬病菌:如梨园近风景区或绿化区,桧柏等转主寄主不能清除时,则应在桧柏树上喷杀菌农药,铲除越冬病菌,减少侵染源。即在3月上中旬(梨树发芽前)对桧柏等转主寄主先剪除病瘿,然后喷布4-5波美度石硫合剂,以抑制冬孢子的萌发。在重发生区,于梨树展叶期和落花后各喷一次杀菌剂,以防止担孢子的侵染;药剂有1:2:200倍波尔多液、15%粉锈宁等。
3、增湿抗旱:每年5月中旬--6月下旬,如遇连续高温,干旱气候,应及时进行增湿抗旱,有灌溉条件的果园要进行全园灌水,无灌溉条件的可以早晚对每株果树进行清水喷雾,增加果园湿度,喷雾后全面喷施新高脂膜,利用成膜物质保护土壤和树体自身营养水分不易蒸发,同时防止外界气候、农药对果实的侵害,降低梨锈病的病果率。
4、果实套袋:在花后40--50天内,对果实进行全园套袋。这项措施一方面可以提高果实的外观品质,降低农药和有害粉尘对果实的污染,另一方面,能有效防止梨锈病的发生。
梨锈病用什么药
在梨树上喷药,应掌握在梨树萌芽期至展叶后25天内,即担孢子传播侵染的盛期进行。一般梨树展叶后,如有降雨,并发现桧柏树上产生冬孢子角时,喷1次20%粉锈宁乳油1500-2000倍液,隔10-15天再喷1次,可基本控制锈病的发生。若控制不住,必须追加20%氟硅唑咪鲜胺800倍液,若防治不及时,可在发病后叶片正面出现病斑(性孢子器)时,喷20%粉锈宁乳油1000倍液加高科20%氟硅唑咪鲜胺800倍液,可控制危害,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。从梨展叶开始至5月下旬止,可喷1:2∶200-240倍波尔多液;或70%大生M-45800倍液进行保护。如已经发病可喷20%粉锈宁600倍液,12.5%烯唑醇3000倍液,10%氟硅唑1200-1500倍液进行防治,注意开花期不能喷药,以免产生药害。??